最新小说下载排行热门推荐合集小说后宫小说收藏本站    风雪乡村 TXT 作者:咏滨(完结)下载地址列表,迅雷狗一狗小说下载!
当前位置:迅雷狗一狗小说 » 文学名著 » 中外名著 » 风雪乡村 TXT 作者:咏滨(完结) » 下载地址列表/下载评论
共有2篇贴子 页次1/1   1
2009-07-24 14:02:481 简介:风雪乡村 TXT 作者:咏滨(完结)
《风雪乡村》 咏滨·著

    『1』前言,人物简介


  公元1976年,天降陨石雨;地大震;共和国的北斗星一颗接一颗地陨落;“文化大革命”结束……故事发生在那个惊心动魄的岁月的前夜,辽西平原一个叫门台的乡村。1975年,辽西平原的农村出了个“哈尔套经验”,由此,“赶社会主义大集,割资本主义尾巴”的运动愈演愈烈。这当儿,黄土地上的人们又喊出了“高举红旗学大寨,奋战三年粮过江,菜油肉蛋齐发展,建设社会主义献力量”的口号。于是,所谓两个阶级的斗争,两条道路的抗衡、还有两种思想的较量、两股力量的搏击与冲撞展开了……
  作品以记实手法描述了当年的知青生活。一群“向国家交了青春”的年青人,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,流汗,流血,蹉跎青春、甚至牺牲生命……小说塑造了方林、余娟、杨达洲、大喇叭、米拉、高梦女、吹不响、小田等青年的群体形象,描写了他们“接受再教育”的历程和爱情生活,通过这些告诉人们:追求真善美,是年轻人的自觉行动。人们,可以嘲弄过去年代里的愚腐与荒谬,嘲弄那个岁月里不光彩的人与事。历史,却没有资格嘲笑青春!青春,即使在是非颠倒的年代也同样会迸发出光芒与热焰!作品还较细致地描述了黄土地上的人们发展农村经济所经历的磨难,通过对办皮鞋厂、修养鱼塘、分自留地……等经济模式雏形的记叙,试图证明: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;中国农民走向富庶的小康生活是蕴藏在人民群众心底的意志!
  谨献给中国共产党“十一届三中全会”、改革开放30周年
  献给年轻时光抛洒农村的知青和那个岁月里的农民们——
  一段难以忘怀的青春历史
  一个寻常又心酸的爱情故事
  一篇荒谬岁月年轻人生的真实写照
  告诉人们——要永远为青春唱赞歌
  主要人物
  方林——知青,生产队长。余娟——女知青,后为大队党支部书记。
  杨达洲——知青,知青点长。赵瑛——(大喇叭)女知青,妇女组长。
  米拉——女知青,知青点炊事员。吹不响——知青。
  高梦女——女知青。小田——知青。
  得水儿----聋哑知青。
  关队长——生产队政治队长。冒风——社员,关队长的妻子。
  郭容真——工作组驻生产队代表。李主任——大队“革委会”主任。
  马代表——贫下中农协会代表。马丫——还乡知青,马代表的女儿。
  佟会计——生产队会计。佟德元——还乡知青,佟会计的儿子。
  皮鞋匠——社员。城市的“下放户”。丁老头——社员。
  丁大黑——生产组长,丁老头的儿子。六把手——“半拉子”,丁老头的小儿子。
  李大板儿——社员,大车组长。付二木匠——社员。
    

    『2』第一章


  一九七五年的冬天里没怎么下雪,要打春了,雪下得倒蝎虎起来。风呼啦啦刮,天嘎巴巴冷,大雪铺天盖地,像是要把门台堡子给罩住,村外的沟沟坎坎都让雪填平了,村子里的房屋,树木,冰封的小河都让雪盖住了,座座屋舍打远看就像一个个硕大的雪堆儿。白皑皑的大地与浩淼的天空相连,丰厚而悠远。天傍黑儿了,飘了几天的雪花儿还在静静地飘。知青点的三间砖瓦房把着堡子边,风刮得更是猛烈,单层的玻璃窗又不严实,风呜呜地往里灌,屋子里呵气成冰。大雪几乎淹没了窗台,厚厚的积雪堵得房门都推不开了。年轻人像是在存心跟天气较劲,知青们兴高采烈地玩起了屋门前的积雪,欢声笑语也像飞洒的雪花儿漫天飘舞。
  朔风吹——林涛吼——
  峡谷震荡——
  望飞雪,漫天舞,
  巍巍重山披银装
  好一派北国风光……
  穿林海——跨雪原——气冲——宵汉——
  方林五音不准的嗓子可劲儿地喊着“智取威虎山”的咏叹调,声音时而被风雪淹没,时而又被吹得老远。这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,个头儿不高,精瘦的身材,眸子里闪着精明。他块头儿不大却蛮灵巧,农活儿干得又快又好,庄稼院儿的看家本领扶犁、点种、扬场、簸簸箕……样样拿得起放得下。他还跟丁老头学会了摸虾逮鱼,在冰封的河塘凿个洞便能钩出几匝长的鲢子和“黑鱼棒子”来。去年底,方林当上了生产队长。他走马上任就对社员许下诺言,要把来年的日分值提高五毛钱;让社员们吃上自产的大米。方林肚子里有个“小九九”:去年队里的十分值是七毛六,今年要接近一元三毛钱。旱田改水田粮食能高产,有一个说头儿,水改旱粮减半旱改水头年美哩。生产队合计好了要在队里办个皮鞋厂,办起这个鞋厂能贴补农业收入。生产队里的劳动力有富裕,队里打算给匠人们开绿灯,鼓励他们去外边干活儿。匠人们也都乐意在外头蹦达闯荡,个人能闹个零花儿队里也能对付个活泛钱儿。若把队里的石匠、铁匠、泥瓦匠都放出去干,富裕了生产队的收入,分值提高五毛钱是稳拿把掐的!如果再把村西大坑改造成养鱼塘,再建立个粉坊,添置点设备把生产规模弄大发点儿,秋后利用稻草资源再办起个编织厂,打草绳、草袋子和榻榻密……那前景更是可观。可眼下计划没有变化大,政治运动来了,方林琢磨的事儿都成了“资本主义尾巴”,他有些迷惘了。方林冲旷野可着劲儿唱京戏,仿佛是要把自己肚子里的郁闷都喊出来。他把戏唱跑了调儿,撩起了青年们起哄似的笑声,笑声欢畅,笑声响亮,笑声荡漾着青春的活力。方林踅身进了屋,他在水缸边抓起块冰茬儿送嘴里嚼得咯嘣响,润了润嗓子他出了屋又继续唱,起音高又唱跑调儿了,伙伴们又是一阵暴笑。
  “哎哟,你们笑啥呀,俺是饿着肚子呢,这林海雪原俺是跨不过去喽!”方林自我解嘲地笑道,“哥们儿,姐们儿们,这点活儿咱洒愣儿干吧,完事儿快点‘喂脑袋’,下晚儿还有社员会呢。”
  大雪封门好几天,社员们整天从早到晚的囚在马号(队部)开会学习,“武装头脑”,偎在马号的土炕上“突出政治”,搞“年年讲”“月月讲”“天天讲”的阶级斗争。自扫门前雪倒成了年轻人放松玩耍的好机会,他们开心地嬉戏,惬意地打闹着。不大会儿,屋前堆起了几个雪人儿,它们形象各异。人们为雪人儿塑造着眼睛,鼻子,扣上草帽……喧闹声一阵高过一阵。
  “哈哈……”赵瑛更是笑得前仰后合。这是个白净脸儿、大眼睛的姑娘。她在生产队里当女工组长,干活儿“打头的”。赵瑛快人快语,大嗓门儿,说话无所顾忌,常常给人“当枪使”,大伙儿管她叫“大喇叭”。时间一长人们连她的名字也不叫了,干脆都叫她大喇叭了。大喇叭奚落方林,“方林啊,你鬼哭狼嚎的,当心把狼给招来啊!哈哈……你唱得也忒好玩儿啦!哎哟妈呀,我的肚子都笑疼啦。你呀,别再强调客观了!你的嗓子呀,天生就是五音不全,若是你不唱跑调儿呀,咱堆的雪人儿也会唱样板戏啦……哈哈……哎呀,这几天会开的,俺身子都呆得痦住血了!这阵儿啊,俺胳膊腿儿的总算是抻开了,哈哈……”
  “嗳,其实呀,这暴天儿暴天的开会也蛮不错嘛,坐炕头上点个铆儿,出一个屁股俩耳朵就能把工分挣到手。多便宜呀!”小田接大喇叭的话茬儿道。这是个好热闹的主儿,活泼顽皮,好喜调皮捣蛋。哪嘎儿热闹往哪嘎儿凑,他凑到哪嘎儿哪嘎儿热闹。小田个儿长得矬,瘦肌旮旯的,整天穿个刚刚遮住肚脐儿的破棉袄,拦腰扎骨碌破草绳儿,扎得过紧后脊梁鼓了起来,看上去像诈缸的蛐蛐儿。人们都说他的心眼儿多,个子是叫心眼儿坠住了。“方林呀,你不是说今年的分值要比去年提高五毛钱吗,如此算来,咱一个工一块多钱哩!他妈的,谁都瞧不起我,说我一身懒肉。俺今年呀,非要挣它四千工分不可,到时候我请你们大伙儿去沈阳饭店!”
  门台堡子有四个生产队,每个队有百十来户人家,男女社员加上半拉子,有一百多个劳动力。一九七o年,沈阳的几辆卡车把这帮青年拉了来,插进了生产队,如今他们在这里已经度过了近五个年头。知青刚下乡那阵子挣“大半拉子”的工分,一年到头能挣到两千五百分左右。庄稼院儿的活计没几天的力巴,几年的磨爬滚打知青们越来越像庄稼把式了,工分也挣得多了起来,一般出个工挣十个工分,农忙的时候工分给记得多,出一个工能挣十几个工分,出满工一年下来能挣到四千工分。
  “你可算了吧,小田儿呀,俺不是瞧不起你,就凭你那身懒肉,还能挣到四千工分啊?你若是能挣四千工分呀,俺就能挣到八千!”说话的叫“吹不响”,他只要听到小田说话“抬杠”的神经就活跃,他特好喜和小田闲逗哏,不戗岔儿不吵架不说话。吹不响姓崔,看上去很斯文,圆圆的脸蛋,精神神儿的眼睛,鼻子下的小胡子显着帅气。他说话好揽大玄,是个有骆驼不说牛的主儿,说了大话又不兑现,于是“吹不响”的绰号就叫开了。按他的逻辑,吹牛那才是乐观主义精神,才是朝气蓬勃的体现。伙伴们也成全他,清苦的日子给他按了个“伙食长”的角儿,他管着知青点的柴米油盐。“小田儿呀,哥们儿不是埋汰你,你也就是有能耐拿屁股和耳朵挣工分吧,你才舍不得你那身懒肉挨累呢!想挣四千工分?那你就跟俺学着点儿吧,别怕苦和累,‘革命加拼命’,甩开膀子干……”
  “呃喝,我跟你学?快拉屁倒吧!吹不响啊,你可真是‘光屁股撵狼——脸儿大不害臊’呀,”小田搓起一锹雪,他把雪使劲儿地扬到了房山头的大道上。这俩人逗弄起来没深没浅,有一次知青点吃面条,大伙儿一碗连一碗地吃得蛮香。吹不响却一口也咽不下,他说面条是他肠胃的大忌,瞅着面条会让他生出胆道蛔虫的联想。小田为治治吹不响的穷酸劲儿,拿了个刚吃过面条的二碗跑到房山头,从茅坑舀了半碗稀屎供到了炕沿上,接着又端起面条来照吃不误,惹得吹不响把刚进肚的高粱米饭吐个精光。小田说吹不响,“你小子也不怕风大煽了你的舌头啊?‘胸前挂袜子——自脚(觉)不臭’!有能耐你再吹得响点儿呀,把这堆雪吹房后去?还省得大伙干活了呢!哼,吹呀,你倒是使劲吹啊?”
  小田和吹不响一掐架,干活的气氛更活跃了,知青们嘻嘻哈哈,互相扬着雪,追逐着,打闹着。细碎的雪花落在了余娟和高梦女的头发上,灌进了她们的脖子里。
  “你们俩啊,凑一块儿就掐架。都别光说不做玩嘴儿把式啦。”余娟息事宁人道。这是个漂亮俊俏的姑娘,白皙的面庞,稚气未脱的脸儿。她一笑脸颊便旋出好看的酒窝儿来,她身上的装束越简朴脸蛋儿越显得俊美。余娟的嗓子好,唱歌委婉动听,刚下乡时的那次联欢会,她一首“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,捎个信儿到北京,翻身的人儿想念恩人毛主席”的歌儿,让她成了人们眼里的歌唱家。余娟和方林俩正谈着恋爱,她整天介把幸福、娇美的笑摸样儿挂在脸上。俩人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了,两家离的挺近便,一块儿进小学一起上中学,在学校里“全国学解放军”班级按连排编制,方林和余娟都是排干部,俩人总抛头露面,在班级里都够得上出类拔萃。虽说学校里严格禁止学生们早恋,可男女生的相互倾慕是埋藏在心里的东西。两个人的相知两颗心的相撞,就像大自然的两个原子核相遇偶然又必然。毕业时他们一起申请上山下乡,好多的同学都被分到了比较偏远的农村,方林和余娟竟一块儿到了门台来。余娟说小田和吹不响,“你俩呀,耍嘴皮子都够有一套的啦。光玩嘴儿不行,都应该向人家得水儿学习,埋头苦干任劳任怨,少说多做。是英雄是好汉,农业翻身仗比比看,俺大伙儿给你俩做个见证,看你们到年底谁能挣到四千工分!”
  得水儿是个聋哑知青,细挑儿的个头,黑黪儿的脸庞,浑身的干巴劲儿。他来门台较早,是“老三届”,跟聋哑学校的一批人过来的,起先他们统一开伙,分头到各生产队干活儿,分到队里的知青除了得水儿外还有两个女哑巴,她们应名分到了队里却没参加劳动,只是每年到头来队里取口粮。得水儿是个孤儿,下乡这几年他把生产队当成了家。方林这拨儿人来后各生产队建知青点,就把得水儿归了过来。得水儿不是全聋全哑,他的耳朵好使听得见动静,嘴上还能发出几个音来。他吹得手好口琴,和弦伴奏的点儿打得蛮准。得水儿干活实惠,顶愣,无论是在队里还是在点上,从来是不藏尖不耍滑儿。拾掇雪,知青们打打闹闹地寻开心,得水儿只是不吱声不吱气儿地蔫巴干。听着余娟在夸他,他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,使劲儿地往手心唾了口吐沫,搓搓手更加卖力气的干了起来。
  “呵呵,好了吧,咱大伙儿都别呛呛啦!该开饭了吧?”高梦女把沾在头发上的雪花儿扑拉干净。她长着胖乎乎的脸庞,眼睛又黑又亮,每当人们夸她长得漂亮,她总是羞涩中带着自豪,俺在早那才叫漂亮呢,周恩来总理都夸过我呢!那是六十年代初,朝鲜的崔庸健委员长访华,周总理陪同外宾到沈阳参观访问,那年高梦女刚九岁,她和一帮红领巾给贵宾献花。当时周总理抱起高梦女来夸她漂亮大方。高梦女也是“老三届”的知青,比这帮青年早两年就到辽北农村插队,她刚调门台青年点来不久。“下晚儿马号还有会儿,谁喜欢辩论拿社员会上说去吧。”
  “好啦,这雪呀,咱也收拾得不大离儿了!收工,不干啦,开饭!”杨达洲撇下手里的铁锹,他跺了跺脚,抖落净身上的碎雪。这是知青点的“点长”,管着知青点里的大事小情。他还是生产队的共青团书记,学习理论的辅导员。这是个挺文静的青年,胖乎乎的娃娃脸儿架着副近视镜,憨厚的嘴角总挂着温存的笑,给人以斯文随和的印象。杨达洲和赵瑛俩也正处着对象,常言道“卤水点豆腐,一物降一物”,赵瑛和杨达洲性格截然不同,一个泼辣、豪爽不羁,一个拘谨、温文尔雅。赵瑛大庭广众下也敢放响屁,骂大街。杨达洲则在人前显得极有修养,不说一句过头话。俩人的性情如同水火,赵瑛的火暴脾气在杨达洲面前却驯服得很,杨达洲的“死性”在赵瑛面前也能平添几分活泼。人们都说这俩人的爱情牢靠,是对儿棒打不散的鸳鸯。“哈哈,吹不响、小田儿呀,我也给你俩当见证,看看你们谁出的工多,谁挣的分儿多。到时候谁挣得工分多谁请客!你们俩如果都挣到了四千工分,我请你们俩!”
  知青们扔下手里的活计,雀跃似的涌进了屋。这是知青插队的第二年盖的房子,红砖红瓦,把着堡子边儿冲着旷野。房子落成后东屋住女生西屋住男生,屋棚和四壁贴裱着旧报纸,当央儿的灶间裸露着黄泥墙和檩子。灶间里烟气缭绕,米拉忙活着往灶坑凑柴禾烧饭,她白皙的面颊让条白围巾裹得严严实实。这是个十分娇媚的姑娘,她眨动着的眼睛像是会说话,明亮的眸子和宽前额给人以温柔纤细的印象。米拉她不是姓米,伙伴们都说她长得像一部外国电影里那位叫米拉的小姐,高鼻梁,大眼睛,白脸蛋儿。于是“米拉小姐”的绰号就叫开了。时间一长,连老乡们也不再叫她的名字叫她米拉了。生产队分的柴火不够烧,灶坑里凑进的柴火本来就少,屋子里又四下透风存不住热乎气儿,寒冬腊月天儿墙壁挂满了白霜儿。知青们吃饭睡觉也戴着棉帽子,扎着线头巾。
  “米拉小姐,你给咱大伙儿做啥好吃的了?我肚子里头可都闹革命啦,哈哈……”大喇叭进屋扔下了铁锹直奔饭锅,她伸过手就要掀锅盖,“哈哈……姐妹儿都饿得前胸贴后背啦!”
  “喇叭儿,先别着急嘛,”米拉笑着拦住大喇叭,“高粱米饭,白菜汤,还没到揭锅的时候呢。大伙儿吃夹生饭找你算账啊?呵呵。”
  大喇叭不掀饭锅了,她开始敲起了饭碗饭盒子。年轻人吃饭也像唱戏似的热闹,大喇叭撇下饭盒又专心的敲起了饭碗,她敲着敲着就敲出了正调儿来。她把一摞子饭碗一字在炕沿排开,用筷子敲打着碗边调好调儿,伙伴们又帮着往碗里逐个儿地加水,大喇叭敲击起了“东方红”的乐曲来。
  开饭了,青年们惬意地吃着,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笑,开开心心热热闹闹。
  “米拉小姐呀,你可真是过日子的好手哇。”小田喝着菜汤发牢骚,“这菜汤里头没有一滴哒油,你倒是多放几棵冻白菜啊。这高粱米籽儿干嚼下去,时间长了还不得把肠子刮破呀?……”
  “呵呵,小田儿,吃饭也堵不住的嘴呀,你说话咋那么揽玄呀,”米拉一脸的温和。生产队秋菜下来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。知青点也按人口把菜领到手。点上没有菜窖白菜就搁在灶间,天一撒冷白菜就冻成了硬蛋蛋,放到沾板上像个大冻萝卜,菜刀挨上去打滑儿,说“切菜”不如说叫“剁菜”更贴切,这冻蛋蛋似的大白菜咋省着吃也吃不到年。“咱那几棵白菜得吃到开春儿哩,离咱们园子里下来菜还远着呢,不细水长流哪行啊。小田儿,俺会过日子还不好呀?会过日子总比败家子儿要强啊!呵呵。”
  “米拉,没事儿,车到山前必有路嘛,咱活人不能让尿憋死,没菜吃俺给你们打猎去呀!”小田笑嘻嘻的说,这小子跟谁说话都是无拘无束。说小田是败家子儿真没有曲说他,知青点伙房泔水多,养着几个猪崽儿。赶上知青点菜断顿儿,他馋急了会盯住圈里的几头猪崽儿,不管够刀儿不够刀儿,矬子里头拔大个儿,逮过来就捅,本来能长大的猪非让他当乳猪吃了不可。有谁家的鸡、鸭子在点上走过,小田都要逮住它用筐扣起来,不下出个蛋来不放行,哪只鸡那只鸭子啥时候下蛋他比鸡鸭的主人还清楚。偶尔的抓只不下蛋的鸡他给判处“死刑”,杀了后连毛儿也不褪,和两锹泥把鸡糊起来扔灶坑里,烧熟后掰去泥巴,鸡毛儿也随着剥个溜干净。这就是小田的“打猎”本事。他干偷鸡摸狗的勾当不背人,吃了谁的拿了谁的准保儿嚷嚷出去,再把情补上。他还从不吃独食儿,哪次都找上伙伴儿共享猎物。“哈哈,常言说得好呵,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!”
  “咱大伙儿都甭愁哇,到今年的年底咱就好了,”方林又开始给大家憧憬了。他菜汤没喝上一口高粱米饭扒拉进嘴里了小半碗,“到了年底咱就能吃上大米饭喽!咱的西大坑修成了养鱼塘,咱门台可就成了鱼米之乡啦。到那个时候啊,咱天天焖大米干饭,炖鱼吃!”
  “到时候啊,我们再多养它几头猪,咱吃大米饭,就着鱼、再炖一大锅肉……”吹不响也跟着叨咕,他的脸上比着别人还多了几分正儿巴经,“到那个时候啊,咱就再不用留恋市里的日子喽。还可以叫着市里的亲戚朋友来咱这儿改善生活哩!”
  “不怕风大把你的舌头煽了就可劲儿吹吧,”小田接着念叨,“我看咱这样,鱼呀,咱过油儿吃,过了油儿红烧。肉呢,咱一码儿清蒸,来肥的……哎,还不行,有句话说,宁吃飞禽一口不吃走兽半斤,我给你们逮家雀儿、抓鸽子,咱烧着吃……”
  “死小田儿,就你的嘴巴好使呀?快别念叨啦!”大喇叭使劲儿喊了一嗓子,她嗔怪小田,“你再念叨,我这哈喇子就淌饭碗里啦。哈哈……”
  姑娘们扬起阵欢快的笑声,大喇叭自个儿笑得前仰后合。
  “你们笑啥呀,人家大喇叭说话不掺假,是英雄所为嘛。”方林喝了口菜汤说道,“咱们现在是精神会餐,像纸上画的花,可望不可及。以往咱逢年过节时用几倍的粗粮换大米吃,这就好比塑料做的假花,有形没有味儿,等咱们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大米和鱼肉蛋来,那才是真花儿,色香形味俱佳……达洲呀,晚上的社员大会你还给大伙儿白话那个‘赶大集’‘割尾巴’啊?你这套嗑儿都念叨这多天啦,烦不烦呀,我真的怕你把大伙儿的心给搅和散了……”
  “方林,没事儿少发点牢骚好不好!”杨达洲没好气地呵斥方林。这俩人是很要好的朋友,可谓世交,俩人的父亲在同一家企业里上班,杨达洲的父亲是“当权派”方林的父亲是工人。“文革”中当权派挨了批斗、被“抄家”,“领导一切”的工人阶级挺身而出呵护了当权派。患难识知己见真情,两位父亲相处得亲如兄弟。事有凑巧,俩人的孩子又一同下乡分配到了一块儿……杨达洲和方林说话唠嗑没遮没挡儿,从没有红过脸,可自打搞运动俩人时常话不投机,没短了打唧唧。“方林那,你小子刚当上队长,得悠着点儿干那,脑袋长点觉悟不行呀?你张罗把咱队里的旱田改水田还行,张罗修养鱼塘、又要办皮鞋厂,鼓励匠人单干,还有你那什么长远规划,这可都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啊!你可要小心,到时候别‘吃不了兜着走’!”
  “就是的嘛。方林呀,你就像咱屋外边堆的雪人儿,有鼻子有眼睛,就是没有思想!大冬天戴着草帽子不合时宜!”余娟也挖苦方林。她也是理论辅导员,思想上要求进步,生怕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,她也巴不得让自己的心上人从思想到行动适应形势的发展。“你啊,好好的学习继续革命的理论吧!让正确思想占领头脑阵地,可别当了顽固不化的典型哦……”
  “我是总觉着让社员们扔下活计不做,男男女女唱大戏喊口号不那么地道,把咱发展经济的措施都当资本主义尾巴割了,这不是要把咱建设农村的事业给毁了吗?”
    

    『3』第二章


  “喂——方林,达洲哎!”屋外,传来关队长的吆喝声。他站屋前的杖子前扯着嗓子喊,“开会的钟点儿到啦啊,都麻溜儿去马号,谁也不兴缺勤啊,缺勤可要扣全天的工分!”
  “关队长啊,会儿都连着开了好几天了,屁股都磨出茧子啦!哈哈……”赵瑛踢开屋门跟关队长搭讪。她朗朗地笑着,“关队长啊,咱就歇一晚儿吧?谁没有点儿自己的事儿啊!这暴天暴天地开会儿,有啥用呀,晚上也不让人家缓缓乏儿啊?”
  大喇叭的几句牢骚话惹得姑娘们咯咯的笑。关队长迎着笑声进了屋。
  关队长是生产队的政治队长。四十几岁的汉子,眼珠子大得像要鼓出眼眶,瘦削的面庞,两颗门牙龇着,高兴的时候就露在嘴外边,像肥硕的苞米粒儿。他是个特精明的庄稼把式,他仿佛天生有支派人的才能,啥活计他拿眼睛一打便估摸出该派几个人做、多少功夫能做完,保叫你轻巧不着又累不到哪儿去。人们宾服他的能耐,宾服他的心计,时间长了,就正话反说叫他“关傻子”。关队长家住知青点的西头,平日里跟青年们常走动,处得挺热乎。知青们都愿跟他扯个俚戏逗个哏啥的。
  “天儿这么冷,也没冻坏你这大喇叭啊?”关队长也跟赵瑛逗着趣儿。他嘴上打着哧哈,搓搓手往炕边坐了一下又呲牙咧嘴地站了起来,“啊,炕这么凉咋睡得着觉哟!睡着了还不得把脚丫子冻掉哇。唉,你们这些‘阴天乐’呵,炕不好烧是咋的?赶明个儿……”
  “没关系的噢,我们经冻着哩。天寒地冻何所惧,广阔天地炼红心嘛!哈哈……”
  大喇叭说着,她做了个舞台亮相的姿势,知青们嘻嘻哈哈地笑作一团。
  “阴天乐”是老乡们送给知青的绰号,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搞的人困马乏腰酸腿软,赶上个阴天下雨的猫个工,知青们便山呼万岁,“阴天乐”由此而来。知青们嘴巴头儿上不吃亏,回敬个“屯迷糊”“土老冒”啥的词儿给那些叫他们“阴天乐”的人们。
  “你们这帮儿小青年儿啊,可别腻外开会噢。知道吗,国民党的税,共产党的会。开会儿是武装头脑哩,磨刀不误砍柴功。走嘞,咱们洒楞儿开会去!”关队长把支卷烟叼到嘴上,龇着门牙笑了,他笑嘻嘻地催促着年轻人,“走勒,都麻利点儿,咱们的会儿早开早散,鸡蛋壳儿揩屁股嘁哩喀嚓!”
  初夜,积雪把马号映照得如同白昼。几挂大车并排停在院子中央。这是个方方正正的院落,坐北朝南的五间青砖青瓦房,东两间是库房西两间是队部,中间是灶间。房后有几个圆锥状的粮囤,房前东侧是排方型粮仓。西侧是马厩,顶头是两间下屋。牲口在厩里悠闲地嚼着草料,抖着鬃毛,打着响鼻儿。马粪味儿裹着豆饼的清香气四下蔓延,滋润着人们的心脾。西屋的大炕上坐满了人,炕头炕稍儿挤得满满腾腾,桌子上、地上也没了空窝儿,来得晚的偎到了外屋灶间的柴火堆上。男人们抽着卷烟,屋子里烟气缭绕,充满了“蛤蟆烟”的气味儿。惹得女人们一声连一声地咳嗽,抱怨。男人们更加起劲儿地喷云吐雾,揉着肚皮放响屁,臭烘烘的味儿掺合着呛人的烟气,撩扯起女人们的咒骂和嘻嘻哈哈的笑声。
  “妥啦,咱消停一下开会吧。”关队长扫视着会场打了打嗓儿。他撕下条儿纸,倒上烟末卷好叼嘴上,一丝满意的神情挂在了他脸上。“咱人儿来得挺齐整呵,看来咱大家伙儿的觉悟是提高啦呀。往后啊,咱就这么着,开会到点儿就来,早开早散,咱开板儿就唱,鸡蛋壳揩屁股嘁哩咔嚓!……达洲啊,你接着白天的话茬儿给大伙讲理论吧。”
  关队长道过了“开场白”,杨达洲讲起了“继续革命的理论”。杨达洲好学,有口才,写得手好字,自打他在报纸上发表了“永不疲倦的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”的文章,人们更是对他刮目相看。多少日子里,他没早到晚的备课,不厌其烦地讲演,忙忙碌碌的日子让他觉着很充实,甚至有股青春得志的兴奋。今天的演讲却让他有几分忐忑不安:要联系实际批判生产队的“资本主义”倾向了,他心里有数,拿出来批判的正是社员群众所热衷的,“割尾巴”,大家还难以接受。人们没精打采,开会打盹儿,呼噜声一片……这都是抵触情绪在作怪。扬达洲先讲了“一个相当长、四个基本存在”,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常的历史阶段,……阶级斗争……。他又开始讲哈尔套的经验,讲社员群众怎样敲锣打鼓赶着生猪,拎着土特产,鸡蛋筐儿扎上红绫子赶社会主义大集。谈到了生产队杨达洲说。
  “我们要一扑心的干社会主义,高举红旗学大寨,不能光顾低头拉车,而不顾抬头看路。割资本主义尾巴,就要对自留地、匠人单干、办皮鞋厂等资本主义现象展开批判!响应上级的号召……”
  “我提个问题!”方林打断了杨达洲的话,“‘粮食过长江’、(亩产千斤)‘菜油肉蛋齐发展’,不也是上级的好召吗?这些东西凭喊口号、大批判能搞得出来呀?咱们是农民嘛,就该讲究点儿实际,年底吃上新大米,把咱们的分值翻上一番,过上好日子,这才是根本呢!我们天天喊着要穷则思变,搞好生产,我们办鞋厂、养鱼搞副业,奔好日子,这有啥错儿?难道只有从公鸡屁股里抠鸡蛋才是社会主义呀?我想不通!”
  方林的话就像往油锅里撒了把盐,会场一下子火爆爆的了。降大雪前上边传下令来:养鸡户都要上缴鸡蛋,不论公母按鸡头算,一只鸡上缴二斤,数儿不够要从供销社买来凑上。弄得人们怨声四起,背地里骂娘。大会小会儿的开过了多少次,人们开始有了觉悟:自己家的“自留地”叫“小生产”,会每时每刻出“资产阶级”的。农村就得“以粮为纲”,旁的不兴搞,匠人单干琢磨钱儿、搞副业都是“资本主义”。庄稼院过日子受穷是“社会主义”,越受穷越革命……人们的认识嘴上说是上去啦,可心里却总是别着劲儿。
  
大小:174 KB  今日下载:475 次  发布用户:admin
2011-08-14 23:08:392 回复:回复:风雪乡村 TXT 作者:咏滨(完结)
法师帝国
作者:183.68.43.123   地区:重庆市 电信
2011-08-01 17:17:283 回复:回复:风雪乡村 TXT 作者:咏滨(完结)
男人四十风花雪
作者:112.115.18.127   地区:云南省昆明市 电信
共有2篇贴子 页次1/1   1
发表回复: 
内容: 
验证码:  点击刷新验证码 看不清?点击图片刷新!
  部分狗一狗反映找不到下载地址,下载地址列表在左边!
广告链接